随着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具身智能技术未来会与更多新兴技术相融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为工业领域的更高水平发展带来创新机遇。
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实体的智能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环境感知、信息认知、自主决策以及采取行动,并不断从经验反馈中实现智能的增长和行动的自适应。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强调智能体通过物理的身体与所处环境进行交互,进而实现智能行为。具身智能打破了传统人工智能依赖抽象符号运算和虚拟模型的局限,将具体的身体感知与行为结合起来。
具身智能的内涵丰富,其中 “具身” 是前提。智能体的身体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成为形成智能的关键要素之一。身体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能力等,也会影响智能体对环境的感知、理解以及其与环境的交互方式。比如2025年春节晚会上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对人类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进行模仿,使得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场景。
与传统的传感器技术相比,具身智能具有显著的优势。传感器主要侧重于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和采集。相比之下,具身智能不仅能感知环境,还能采取行动主动改变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智能的提升。比如,在工业生产中,传统的传感器可以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压力等参数,但如何根据这些参数对生产流程、生产效率等进行调整,往往需要人工干预。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自主判断生产状态,并自主采取相应行动,如调整生产速度、更换工具等,从而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具身智能具有非常庞大的技术体系,其中传感器技术、算法、机器人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感器技术是具身智能实现环境感知的基础。在具身智能系统中,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协同工作,为智能体提供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感知,是智能体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环节。
其中,以摄像头为代表的视觉传感器能够捕捉环境中的图像信息,为智能体提供丰富的视觉感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智能体可以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目标识别、物体检测、场景理解等功能。在工厂中,视觉传感器可以帮助具身智能机器人识别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判断零部件的形状、尺寸、位置等信息。在电子制造领域,视觉传感器能够检测电子产品的外观缺陷,确保产品质量。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广泛应用,视觉传感器的感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助力具身智能体在复杂条件下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物体。
触觉传感器模拟人类皮肤的触觉感知功能,使智能体能够感知物体的表面特征、接触力和压力分布等信息。这种感知能力可以帮助智能体调整抓取力度,避免损坏物体或导致物体滑落。在精密装配任务中,触觉传感器能够实时反馈抓取力的大小,完成微小零部件的装配。一些先进的触觉传感器还具备分布式感知能力,能够感知物体表面的压力分布,从而实现更加细腻的操作。
听觉传感器主要用于感知声音信号。在工业环境中,听觉传感器可以帮助智能体识别设备的异常声音,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在人机协作场景中,智能体可以通过听觉传感器接收人类的语音指令,实现更加自然和高效的交互。例如,在工厂中,工人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具身智能机器人执行特定的任务;在消费电子产品中,也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设备的行为。
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并非孤立存在,将多种传感器技术进行融合,才能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环境感知。通过从各种来源获取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再利用传感器融合获得数据,从而提高对事件预测的准确性。比如,汽车巨头们在车辆周围安装激光雷达、雷达、相机和超声波传感器等传感器,以说明前方道路的状况。他们还使用传感器融合来实现更精确的物体检测。在智能机器人导航中,视觉传感器可以提供周围环境的视觉信息,而惯性传感器可以提供机器人的运动姿态信息,将这两种信息进行融合,可以实现更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此外,多传感器融合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在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中,当某一传感器出现故障时,其他传感器的数据仍然可以保证智能体的正常运行。
算法是具身智能实现自主学习和决策的基础。通过对智能体“投喂”(输入)大量的学习数据,智能体机器人会从数据中提取数据规律和模式,从而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预测和决策。可监督的学习算法用于训练智能体识别特定的物体或场景。通过投喂智能体大量标注好的图像数据,智能体可以学习不同物体的特征,从而准确地识别出目标物体。在工业检测中,可监督的学习算法可以帮助智能体识别产品的缺陷。
无监督学习算法则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和模式,不需要预先标注好的数据。无监督学习算法可以帮助智能体对环境进行建模和理解。智能体可以通过无监督学习算法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中的规律和特征,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深度学习算法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在具身智能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能够自动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到复杂的特征表示,大大提高了智能体的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为具身智能的感知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工业生产中,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对视觉传感器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出各种零部件和产品,实现高效的生产检测和质量控制。
生成对抗网络(GAN)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是近年来复杂分布上无监督学习极具前景的方法之一。GAN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可以生成逼真的数据样本,为具身智能的训练提供更多的数据,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在复杂的工业场景中,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以让具身智能机器人根据实时的环境信息,快速做出最优的决策,完成复杂的任务。
作为具身智能的物理载体,机器人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其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任务执行能力,而运动控制技术则决定了机器人能否精确、灵活地执行各种动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具身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在结构设计方面,机器人的形态和结构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进行优化。对于工业生产中的搬运和装配任务,机械臂机器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负载能力和精确的定位能力。而对于需要在复杂环境中移动和操作的机器人,如在仓库中进行物流作业的移动机器人,其结构设计则更加注重灵活性和机动性。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也展出了很多不同结构形状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的机器人形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在狭窄的空间中进行操作,或者与人类工人协同工作。
运动控制技术使机器人实现精确动作。通过对电机、驱动器等硬件设备的精确控制,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和动作要求进行运动。在工业机器人中,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包括 PID 控制、自适应控制等。PID 控制算法通过对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反馈信息进行处理,调整电机的输出,从而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自适应控制算法则能够根据机器人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
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控制算法也逐渐应用于机器人领域。这些算法通过对大量的运动数据进行学习,最终能实时生成最优的运动轨迹,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智能控制。在智能仓储机器人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控制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自动规划最优的行走路径,提高仓储物流的效率。
大模型赋予了具身智能体“大脑”,可使智能体智能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大模型为智能体提供强大的语义理解、动态规划和多模态信号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复杂任务。在工业生产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常常需要根据自然语言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大模型使机器人能够准确解析这些指令,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当接收到“将红色零件从 A 区域搬运到 B 区域的指定位置”这样的指令时,搭载了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分析指令的语义,理解任务的目标和要求,然后通过视觉感知系统,识别出红色零件和 A、B 区域的位置,并通过算法规划出最优搬运路径,再准确地完成搬运任务。
在智能工厂的生产流程中,可能涉及多个工序和多种任务的协同作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根据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情况,合理安排任务的执行顺序和时间,以确保生产的高效进行。在大模型驱动下,智能体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设备的状态、物料的供应情况、任务的优先级等,动态调整任务的执行策略,生成最优的任务规划方案。
在工业检测任务中,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需要通过视觉传感器来检测产品的外观缺陷,还需要结合触觉传感器来感知产品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大模型可以将这些多模态信号进行融合分析,综合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或者更准确地识别出产品的细微缺陷,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也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从宏观上看,大模型是广泛意义上的“通才”,而在特定具身任务中往往需要能解决该任务的“专才”智能体,如何使用大模型中涌现的通用知识,在机器人任务中达到精确的物体操作和稳定的运动控制?在解决复杂任务中,往往需要多个智能体进行协作,其中涉及任务分配、合作博弈、沟通反馈等传统的多智能体合作问题,在大模型背景下,如何使大模型驱动多智能体进行高效协作?此外,还有如何解决大模型在规划和决策时的实时性问题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完善的具身智能应用。
由上文可知,具身智能体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也是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模态信息的融合与交互过程。在实际应用中,随着对具身智能的需求升级,多模态融合与交互难题也在多个方向上寻求突破。
从视觉感知来看,在工业环境中,不同的光照强度和角度可能导致产品表面的反光或阴影,使得视觉传感器难以准确识别产品的特征和缺陷。物体的遮挡也会影响视觉感知的完整性,当多个产品堆叠在一起时,部分产品可能被遮挡,导致视觉传感器无法获取其全部信息。为了突破这些难点,一方面,需要研发更先进的图像增强算法,以提高视觉传感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图像质量,减少光线变化对识别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提高算法对复杂背景和遮挡物体的适应性。比如,为了检测零件,可以采用软件算法对零件的3D点云或者2D点云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之下,2D点云数据解决方案对光更敏感,而3D点云则具有更好的抗光扰性。
现有的触觉传感器在测量微小力和精确感知表面纹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升触觉感知的性能,还需要对传感器的设计和结构进行创新,或者寻找新型的触觉传感材料,以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比如,采用纳米材料制备触觉传感器,能够提高传感器对微小力的感知能力;设计分布式的触觉传感器阵列,能够实现对物体表面压力分布的精确感知。与此相对应,触觉信号处理算法、信号的解析能力等都会随之调整。
听觉感知在工业场景中的问题,通常是噪声干扰和语音识别是否准确。在工业环境中,噪声干扰主要来自机械设备的运转声、环境噪声等,干扰会导致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下降。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更有效的噪声抑制算法,减少噪声对语音信号的影响。目前业界多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抑制噪声,或者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升语音识别模型的鲁棒性,以在噪声环境中准确识别语音指令。未来,有望通过大量的噪声环境下的语音数据训练语音识别模型,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噪声条件,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在多模态信息融合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融合模型,实现不同模态信息的高效整合和协同工作,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探索新的融合策略和算法,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网络,通过对不同模态数据的联合学习,实现信息的互补和协同,提高具身智能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有不少专业人士已经率先探索可行路径,比如把真实环境的数据快速重建到整个仿真器里面,让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进行训练,最后形成一个模型部署到真实的机器人上,形成具身智能的大模型。

具身智能作为一种正走进现实应用的智能载体,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这种融合,也将为工业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
一是与物联网的融合。物联网将使具身智能体能够实时获取工业生产中各种设备、产品和环境的信息,实现更精准的感知和控制。在智能工厂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物联网与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连接,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生产进度等信息,更好地协调生产任务。物联网还可以将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供应链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产品的快速配送,提高整个生产供应链的效率。
二是与大数据的融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这些大数据被收集、存储和分析,通过进一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比如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大数据还可用于预测设备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与云计算的融合。这种融合将为具身智能系统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云计算可以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实时的计算资源,使其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感知数据和决策任务。在复杂的工业任务中,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和数据处理,云计算可以满足其对计算能力的需求,确保机器人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云计算还可以实现数据的云端存储和共享,方便企业对生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具身智能正在走进现实,走进更多工厂,走进千家万户。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之下,具身智能将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为我国工业社会的高水平发展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