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依赖,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耦合,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加强产业优势、弥补不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并将引领中国迈向“智造”的新纪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中国必须抓住机遇,抢占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推动生产力形态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新要素主导跃迁,形成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契合与协同演进,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驱动,构成了中国迈向“智造”新纪元的核心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引导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而新型工业化通过产业政策优化、制度供给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作为生产关系变革的实践形态,新质生产力通过要素重组、技术渗透与组织创新,推动工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进而重构工业化的动力结构,创新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模式。二者的互动形成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再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最终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与工业化形态的现代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迈向“智造”新纪元,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瓶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而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其一,强化基础研究“根”的功能,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集中攻关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软件、高端传感器等领域的“卡脖子”瓶颈。其二,完善应用研究“桥”的作用,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化技术转化。其三,优化成果转化“路”的保障,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降低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风险。以华为公司为例,其持续投入研发,在5G通信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还带动了通信产业上下游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提供典型范例。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迈向“智造”新纪元,要以数字转型为重要抓手,构建“智能+”产业生态。其一,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二,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三,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为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迈向“智造”新纪元,需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匹配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制度创新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提供软支撑。其一,完善创新激励制度,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费用等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其二,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建立风险评估到动态调整的监管框架,平衡创新活力与安全底线。其三,强化建构区域协同机制,促进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优化配置。通过制度环境的优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迈向更高水平。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契合,彰显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通过科技创新、数字转型与制度协同等方式全方位激活新质生产力,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夯实中国制造强国的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不仅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命题的时代诠释。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具前瞻性的思维,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新动能,在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的舞台上绽放中国智造的独特光彩。